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韭花帖》领衔,一个只展十天的“数见苏韵”

  • 房产
  • 2025-02-22 09:16:08
  • 9

2月22日,无锡博物院正式对外展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呈现来自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及无锡博物院的二十余件珍贵文物。

虽然这一展览的展期只有10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快闪展”,但展品却是重磅的。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展品是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澎湃新闻了解到,“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该展览以“见物、见展、见证、见面”四大板块,展示来自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及无锡博物院的二十余件珍贵文物,包括五代《韭花帖》、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东汉初错银铜牛灯、清中期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清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等多件国家等级文物。这一展览通过“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的形式,让公众不出远门就可看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主办方公布的资料,来自南京博物院的展品包括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东汉初错银铜牛灯、东晋越窑青瓷山羊形烛台、南朝青釉瓷唾壶、五代十国南唐拱立女陶俑、良渚文化玉琮、五代十国南唐持笏男陶俑、清末锡一品锅和大汶口文化彩陶钵。

来自无锡博物院的文物有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元“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形金带扣、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和唐人鹿图青玉佩。据悉,为体现无锡人文特色,此次展览中的无锡博物院藏文物由网友投票选出。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

东晋越窑青瓷山羊形烛台

清顾珏竹刻人物小笔筒

苏州博物馆的展出文物有明饕餮纹玉杯、清顾珏竹刻人物小笔筒、清端石青花纹砚、清象牙雕竹林七贤士笔筒、清剔红花鸟搁臂和嵌螺钿推光漆经书盒。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出文物有清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清景泰款掐丝珐琅莲托八吉祥纹鱼耳炉、清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龙泉窑青釉刻莲瓣纹盘和阿克当阿款青花八吉祥纹三足炉。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来自无锡博物院的书画珍品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据悉,据该文物的上一次展出已时隔7年。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把矛盾引入书法创作中,并取得了空前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除了他超凡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之外,恐怕就是他现实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杨凝式从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授度支巡官,迁秘书郎、直史馆;及至五代,从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到集贤殿直学士、考功员外郎,又从比部郎中、知制诰、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兵部侍郎等等直至最后的左仆射、太子太保,死后诏赠太子太傅,历仕五代。这之中,他几次寻病辞官,又几次入朝为官。从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几十年,朝代数次更迭,战乱连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可以说动荡贯穿了杨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澜不尽。杨凝式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他希望国泰民安,因此他凭借着自己的才俊积极入世。

罗振玉藏本

《韭花帖》现存有3个藏本,一个是罗振玉的旧藏本,目前也只有珂罗版影印本;二是林伯寿兰千山馆本,即清初高士奇所藏本;三是清宫内府藏本,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在就收藏在无锡博物院。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也有一种说法称,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此外,这一展览中,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也是一件非常受欢迎的明星文物。该盖炉是用一整块芙蓉石雕刻而成的,通体为粉红色,表面布满长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纹理。在它的腹部两侧装饰有蟠螭和铺首衔环耳,而且在盖顶也精心雕刻了四条小蟠螭,栩栩如生。

芙蓉石是石英的一种,又称“粉晶”,质地较脆,打磨时易碎,颜色粉红,晶莹剔透,常用于打造首饰等比较娇小玲珑的饰品。整块芙蓉石雕琢成如此大件的器物,极为罕见,器物整体色泽温润均匀,造型古朴,又隐含灵秀之气。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展厅中,“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与“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遥相呼应,两件文物大小尺寸相近,都为仿古造型。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为仿照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制作的,流行于从宋到明的这段时间。其整体施青釉,釉色光泽淡雅温润,就像是梅子初青,造型古拙雅致,具有稳重感。该器物与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被公众称为“小粉炉”和“小青炉”,成为网友们口中的“CP”。

东汉初错银铜牛灯

东汉初错银铜牛灯,分灯座、盘、罩、盖四部分,可以拆卸。座:作水牛形站立状,体肥硕,矮足,雄壮,腹空,牛首作俯视状,竖耳,瞪眼,张嘴,尾向上弯曲,背正中有一筒状圆洞,上置圆盘形带把灯盘,罩和罩盖,盘和罩均可左右移动,以调节灯光照射方向。罩由两半弧形筒状组成,外壁中部均附有圆形耳环便于左右移动,壁的正中为长方斜方格镂孔,罩盖覆碗形,顶端作弧形圆管通向牛首顶部,罩盖后侧饰有龙首,除罩外通体错银,纹饰制作精细,造型生动、设计精巧。两汉之际,作为刘邦故乡的江苏,特别是徐州和扬州两地迅速发展,经济与手工业高度繁荣,就此奠定了江苏此后的长期繁荣。这件铜牛灯正是汉人丰富的想象力与精妙绝伦的工艺结合的精品。

元“双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元“双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则让人想起了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杯心的中央,有一个“连生贵子”图:一个孩子左手拿着莲花梗,右手高高地举起扶着茎秆,他开心地笑着,玩耍着,在他的周围还点缀着一些莲花,整个画面看起来生动有趣,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中期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

清中期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采用的是掐丝珐琅的工艺,这是一种元代传入我国,并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鼎盛的金属制作技艺。这一熏炉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象驮宝瓶”,象征着“太平有象”,寓意着安宁和平、丰收以及好景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常被视为瑞兽和长寿的象征,因此这件熏炉也承载着吉祥、美好的寓意。

清象牙雕竹林七贤士笔筒

清象牙雕竹林七贤士笔筒则是一件关于文房的宝物。这一笔筒是象牙制作的,模仿的是江南嘉定派竹雕深浅浮雕法,刻画了深山庭院之中,七贤在青松草地竹林之间游玩的场面,是苏派牙雕的巅峰之作。

清象牙雕竹林七贤士笔筒

刻画的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位“竹林名士”。这里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表现了六朝士大夫放荡不羁,傲然超脱的性格和神态。

此外,裸眼3D、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虚拟互动魔墙、AI数字人物互动也在展厅中呈现。来自南博、中运博、苏博三家头部博物馆的历年精彩特展搬到了锡博的展厅,观众可通过VR穿行于“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罗马城市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古罗马文物特展”,以及“云赏”近30个精品特展,同时打造了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展品“一馆览尽”。展览将展至3月5日。

(本文综合自无锡博物院公布资料、耳朵里的博物馆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