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古画中的元宵:赏花灯、放烟花、观歌舞百戏

  • 资讯
  • 2025-02-12 13:38:07
  • 15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年的“压轴戏”。俗语有云“正月十五闹元宵”,怎么个“闹”法儿?可以到中国描绘元宵主题的古画中一探究竟。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6米长卷明代风俗画巨制《宪宗元宵行乐图》,将明代宫廷的元宵盛景定格成永恒;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一月页采用中西融合透视法描绘了“正月观灯”的欢腾场景。

早在宋代,对于元宵节的庆贺场面就已经十分盛大。而现存描绘这一佳节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展开这幅长逾6米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就像推开一扇朱红宫门,画面以庭院红墙为隔,分为三段,三重胜景,将明代宫廷的元宵盛景定格成永恒。

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首幕黄幄之下,明宪宗含笑而坐。他头戴窄沿大帽,身穿曳撒(曳撒:明代男子日常穿着中的“流行款”‌)正在观看宫人、童子放爆竹彩焰。

宫人手持爆竹如握星火,稚童们或捂耳或雀跃,隔着屏幕,却仿佛能听见阵阵鞭炮的脆响。移步画卷中段,众人或围在货郎售货车前挑选着心仪的物件,或提着各式花灯嬉游其间。及至终章,“鳌山”灯海与百戏杂陈相映成趣。

元宵节当然要赏花灯。明代花灯奇奇怪怪、可可爱爱,比现代人脑洞开得还要大。

官⼈灯、蟾蜍灯

仙鹤灯、马形灯

官⼈灯、蟾蜍灯、仙鹤灯、马形灯,不仅设计大胆新奇,寓意也很吉祥。象形灯巧夺天工,寓意太平有象;蟾蜍灯鼓腹如月,象征蟾宫折桂。马形灯寓意马到成功,鱼形灯寓意年年有鱼……灯影摇曳处,尽是匠心独运。

画中还设有“鳌山”灯会

画中还设有“鳌山”灯会。“鳌山”是专门为元宵节搭建的灯景,是真正的灯界魁首,将万盏彩灯叠成山形,高十余层,形状似鳌(传说中海里的巨龟),中间用红、黄、蓝、白、绿、紫、青等,各种色彩扎结串联,熠熠生辉。

正如诗中所描绘: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万盏明灯叠成蓬莱仙境,七彩流苏垂落星河。寻常的竹条薄纱,在巧匠指尖凝万象神韵,化作掌心一盏玲珑。

不只“鳌山”灯会热闹非凡,红墙内外,尽是人间烟火气,宫人、童子们手持鞭炮,炸开了满地碎红。货郎车上摆满各色玩具,引得人们竞相解囊。杂耍艺人各显神通,钻圈、魔术、倒立……好不热闹。

外国使臣组成的献宝队

外国使臣组成的献宝队,牵瑞兽、扛珊瑚,还有乐队游街、戏曲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元宵节的一个“闹”字,被这幅古画安排得明明白白。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正月观灯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则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从描绘的景物判断,表现的对象应为圆明园。画面以山水楼阁为主,建筑描绘细腻,其中既有中式园林建筑,又有西式亭台楼阁,更有中西合璧者,画面的景观可能是画家以圆明园的建筑结合自己的想象而创作的。

其中《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册之一月页》描绘了正月观灯的场景。该幅画采用中西融合的透视法绘制。一片水域将画面分成近景和远景,其中人物千姿百态,灯彩种类繁多,到处洋溢着喜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局部)

元宵节期间,清代宫廷会在紫禁城、圆明园安设千百盏华美的宫灯,形态各异、五彩斑斓、寓意吉祥。

球灯的使用最为频繁,门外、檐下、廊间随处可见。画中五福堂悬挂的球灯精美华丽,灯饰上写着“万年吉祥”“华封三祝”“天保九如”等祝福,渲染出温馨喜乐的氛围。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局部)

天灯是清代宫廷过年重要的礼仪用灯,彻夜长明。画面中的天灯以圆木为柱,柱身包金,雕云龙纹,靠近顶端有龙形横梁,龙口街一花灯,顶部装五色小亭,非常华丽。相较于宫廷,民间的花灯大多是拟形灯,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局部)

人们习惯用烟花炮竹来庆祝节日。画幅中还描绘了大人孩子放烟花场景,火树印花映红了树梢的寒梅;一些孩童点炮仗,一些孩童害怕得捂住耳朵,十分生动俏皮。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局部)

观歌舞百戏也是年节的保留节目。画面中,地毯铺就的舞台上,两位僧人和小童扮相的演员正以夸张的扮相和生动的表演取悦观众。小童身上的扫帚有扫除邪祟与灾祸之意。

元宵节的热闹欢腾,将春节氛围再度点燃,化作全民同乐的盛大庆典。节日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代传承。

(本文综合自国家文物局、故宫宣教微信公众号,故宫博物院官网等,由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 新华网新闻中心 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等出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