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四天入账24.8万,DeepSeek培训热背后

  • 情感
  • 2025-02-11 04:54:07
  • 7

就在 AI 新秀 DeepSeek 席卷全网之时,其相关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的课程也火了起来。在知识星球 App 上," 用 DeepSeek 实战高效赚小钱 " 社群多日蝉联畅销周榜榜首。北京商报记者加入社群后发现,该社群启动仅 4 天就有 4000 人付费,按照进群 62 元 / 人的标准计算,4 天入账 24.8 万元。诸如此类的培训,如今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也屡见不鲜。纵观全网,相关课程售价从几毛钱到几千元不等。然而,就在这场 DeepSeek 培训热背后," 货不对板 "" 过度包装 " 等问题也在不断涌现。

经营者:低成本撬动高暴利

近期," 用 DeepSeek 实战高效赚小钱 " 社群连续数日位居知识星球 App 星球畅销周榜榜首。为一探究竟,北京商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加入了该社群。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该社群启动 4 天 4000 人付费,按进群 62 元 / 人的标准计算,短短 4 天入账 24.8 万元。按目前社群 7800+ 成员计算,除去 17 位分享嘉宾,该社群预计已入账超 48 万元。

据了解,该社群为付费社群,提供 1 年期服务,主要是在知识星球 App 上发布 DeepSeek 动态及相关商业化案例分析,并配套微信群和专属直播答疑和实操分享。

今年春节以来,随着 AI 新秀 DeepSeek 爆火,DeepSeek 相关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的课程密集出现。目前,小红书上,与 "DeepSeek 培训 " 词条相关的笔记数量已超过 4145 篇,相关商品,下至 1 毛钱的 "DeepSeek 本地部署保姆级教程及实用技巧 ",上到 699 元的 "14 天小红书 0 粉起号接广,用 DeepSeek 做自媒体 ",从教基础操作到副业技能应有尽有。

一位刚加入 DeepSeek 生意潮的小红书博主对北京商报记者直言," 抓住风口,卖几天资料,同时线上解答一下买家的问题。这个生意对我来说几乎就是零成本。大多数卖资料的应该和我一样,都是看中了低成本带来的高回报 "。

据观察,该博主在 4 天前发布的 DeepSeekR1 保姆级提示词技巧 + 本地部署 + 视频教程 2025AI 指令大全已售出 235 份,累计收入 3736.5 元。

消费者:参与培训不如多问 DeepSeek

在购买入群资格进入到上述社群后,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该社群计划提供的主要内容包括 DeepSeek 发展新动态、使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赚钱路径等,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 AI 底层思考。

以最受关注的如何利用 DeepSeek 赚钱为例,该社群提供的第一个赚钱技巧就是社群用户通过分享该社群而获得分销奖励,最终完成该社群私域流量的积累。此外,其余技巧多依赖于向 DeepSeek 提问解决,且提问方法很初级、笼统。例如,通过向 DeepSeek 提问,赋能在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等其他平台上输出的内容赚取流量,以及持续输出赚取影响力。

消费者刘女士表示,与其浪费时间、金钱参与该社群,还不如多向 DeepSeek 提问," 况且,现在网上有很多免费的资源。真没必要学这个 "。

不过,也有消费者表示,通过参加此类社群 " 真的学到了 "。

北京商报记者就平台对内容创作者身份及发布的内容有没有审核、是否有专业人员把关或提供服务、出现 " 货不对板 " 该如何解决等问题致函知识星球 App,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垂坤认为,在知识付费的过程中,平台也具有一定管理责任," 就其责任而言,有义务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如抽查课程与宣传的一致性,从而保障消费者权益 "。

据报道,此前也有消费者在花费 99 元购买 DeepSeek 变现课后觉得自己被 " 割韭菜 " 了,发现课程大多内容都停留在 DeepSeek 基础操作上,而这些内容都是网上能够免费找到的。

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发现,以当前市场上一份流传颇广的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PDF 文件为例,因其吸睛的标题和出自知名高校的背书,吸引不少人购买,但只因包装和传播介质的不同,售价有高有低。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免费版在网上很容易获取。

律师:消费者需学会甄别付费必要性

"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下这股 DeepSeek 培训热无疑是市场需求与技术热度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在 ChatGPT 等 AI 技术掀起浪潮后,DeepSeek 作为新兴的技术工具,迅速吸引大量关注与追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掌握新技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渴望,催生了培训课程市场的火爆。

在知识付费过程,一旦遇到纠纷,消费者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

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知识产权业务委员会主任、律师李洪江表示,此类 " 知识付费 " 中,如果消费者遇到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货不对板 " 等情况,可以首先投诉平台,要求退款或解决问题;其次,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进行举报,寻求帮助和支持;最后,如果问题严重且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提起民事诉讼。

李洪江进一步表示,消费者在进行 " 知识付费 " 时,要学会甄别付费的必要性。例如,深入讲解 AI 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开发技巧的课程,提供实际项目案例和解决方案的课程,提供个性化指导、答疑服务或社群支持的项目等,都具有一定付费价值。而只是简单重复公开资料中的基础知识,用户可以通过公开、免费资源自行学习这些基础内容,以及承诺短期内实现高薪就业或成为专家,都属于不必要的知识付费。

" 消费者在面对新技术时的积极学习与适应心理值得认可,然而也需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夸大宣传、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朱克力强调,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注意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讲师的资质与经验、课程价格的合理性等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