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定了

  • 资讯
  • 2025-01-26 01:26:07
  • 29

文 | 凯风

经济第一大省,有多重要?

日前,广东发布最新经济数据,2024 年 GDP 总量达 14.16 万亿,首次突破 14 万亿大关,超过江苏的 13.7 万亿,连续 36 年蝉联全国第一。

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汽车等传统产业承压、外界大环境的不确定性,都给经济带来了变数。

虽然面临严峻复杂形势,但广东对江苏的领先优势仍然近 5000 亿元,守住第一大省之位。

广东、江苏都是经济大省,均是 " 勇挑大梁 " 的存在。但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模式不同,广东有诸多引领优势,江苏同样不乏独具特色之处。

广东比江苏强在哪里?江苏又比广东强在哪里?粤苏之间何以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01

广东比江苏,强在哪里?

整体来看,广东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国内税收收入、资金总量、市场经营主体、研发经费支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其一,广东对于全国大盘的贡献,不止于 GDP 总量,更有转移支付、养老金、出生人口方面的第一。

坊间对于广东的关注,多数聚焦于 GDP 上的第一。事实上,转移支付、养老金、科技创新等层面的第一,更具含金量。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每年创造的国内税收(不含海关代征)超过 2 万亿元,但最终留给自己的仅有 1 万亿元,扣除拿到的转移支付,对全国的净贡献近 1 万亿元。

同时,作为养老金净贡献第一大省,2018 年至今,广东累计上缴养老金超过 5000 亿元,相当于其他上缴省份的总和。

其二,广东科技创新动能更为突出,堪称企业创新活力最为充沛的地区。

与京沪苏相比,广东没有大学教育优势,也没有科研机构优势,但研发经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这背后,就在于企业创新的贡献。

目前,广东坐拥 17 家世界 500 强企业、52 家中国 500 强企业、65 家独角兽企业、870 多家境内上市企业、1900 多家小巨人企业、76000 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许多企业都耳熟能详,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美的、格力、大疆、立讯精密等。

而江苏的龙头企业恒力、盛虹、沙钢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其三,广东是全国唯一不依赖 " 以债谋发展 " 的省份,隐性债务在全国第一个清零

去年下半年,我国推出了 10 万亿大化债,其中首批 2 万亿已全部落地,几乎所有省份雨露均沾,江苏更是拿下了 2511 亿,只有广东、上海两地挂 " 零 "。

原因在于,广东隐性债务在 2022 年就已率先清零。

这意味着广东已摆脱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不依赖大投资大基建,更不依赖 " 以债谋发展 " 的捷径,走在产业升级的最前沿。

其四,广东人口结构相对优秀," 二十岁的珠三角,四十岁的长三角 "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广东以占全国不到 1/11 的人口总量,贡献了 1/9 强的出生人口。一省的出生人口,超过江浙沪 " 包邮区 " 的总和。

广东的人口出生率,位列经济大省之首,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与之对比,江苏、上海的出生率低于 5 ‰,不断向东北地区看齐。

同时,全国最年轻的 30 座城市,广东一省占了 1/4 左右;而全国最 " 老 " 的城市,江苏却有 4 城入围。

人口结构的差异,让广东成了养老金转移支付的最大贡献,一省上缴的养老金超过其他所有省份总和。

02

江苏比广东,强在哪里?

整体来看,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国家队集群数量、国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5G 工厂、实际利用外资等位居全国之首。

其一,江苏最大的优势当属均衡,13 个地级市集体跻身全国百强市,最弱的地级市放在西部省份都是数二数三。

目前,江苏已有 5 个万亿城市,为数量最多的省份。

在后备军中,徐州已站上 9000 亿,有望于今年晋级;而扬州、盐城、泰州纷纷提出万亿时间表。

未来几年,江苏有望诞生 5-8 个万亿级城市,市均 GDP 超过万亿,在全国独此一家。

区域均衡的背后,一方面是江苏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优越,沃野千里,没有大山大川阻隔;

另一方面是背靠上海,毗邻浙江,周边历来都是富庶之地,容易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当然,区域发展均衡带来的问题,没有一个强中心城市,最强地级市苏州不是中心,省会南京也不是中心。

其二,江苏县域经济蓬勃发展,集聚了全国 1/3 强的千亿 GDP 大县,昆山、江阴更是跃升到 5000 亿量级。

去年,江苏无锡代管的县级江阴市 GDP 突破 5000 亿元,成为继苏州代管的县级昆山市之后的第二个 5000 亿 GDP 大县。

江苏的县域经济之发达不止于此。在全国 60 个左右千亿 GDP 大县中,江苏一省占了 21 席,而广东 " 挂零 "。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广东的珠江模式,江苏的苏南模式,浙江的温州模式,福建的晋江模式,被共同誉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代表。

珠江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当时的广东 " 四小龙 " 纷纷撤县设区设市;

苏南模式则从乡镇企业起家,后以各类开发区为依托,以镇域经济和县域经济为特色,千亿大县多源于此。

其三,坐拥全国最多的开发区,让江苏不是特区,胜似特区。

目前,全国共有 233 个国家级经开区、178 家国家高新区,江苏分别以 27 个、18 个双双稳居全国第一,而广东各自只有 8 个、14 个。

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税收优惠、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政策。

开发区越多,意味着享受特殊政策的园区就越多,而这也成了江苏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向来被认为是政策洼地,但考虑到坐拥 14 家国家级开发区的现实,谁也无法否认苏州的政策力度。

03

粤苏之间,究竟该互相学习什么?

大国不能只有一个增长极,粤苏齐头并进,才是更好的发展格局。

对于江苏来说,科技创新是亟待弥补的一环,部分地市的债务问题值得重视,而财政、养老金上的贡献有待增强。

与广东相比,江苏产业结构相对较重,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比相对较高。

一个典型例证是,江苏 3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全部都是钢铁石化产业;而入围中国民企 500 强的企业中,有 18 家钢铁企业、4 家化工企业、3 家有色金属企业、6 家建筑企业。

不过,江苏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造船业、大飞机产业也逐步起势,势头极其迅猛。

但不容忽视的是,江苏的电子信息产业,多以外资企业为主,作为外资第一大省,在日益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面临一定波动。

与产业相比,江苏企业创新动力有待增强。GDP 一路直追,但江苏全省专利权量只有广东的 6 成,头部民营科技企业付之阙如,缺少诸如腾讯、华为这样的龙头科技企业。

而在财政转移支付、养老金转移支付方面,广东的担子太重,自身粤东西北也嗷嗷待哺,其他经济大省理应挑起大梁。

04

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股。

对于广东来说,做大做强粤东西北,既是均衡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GDP 再次跃升的关键。

粤东西北国土面积占全省近 7 成,人口占比近 4 成,但只贡献了不到 20% 左右的 GDP 总量。

不容否认的是,粤东西北多为山地丘陵,土地资源有限,部分地区生态相对脆弱,部分地区被定位为 " 生态屏障 ",不利于大规模开发。

同时,广东处于我国大陆南端,多在交通路网的边缘,无法从连通全国的高铁路网中直接受益,更多要靠自身的自力更生。

问题在于,广东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支付重任,留给自己的所剩不多,能投入到粤东西北的自然有限。

转移支付模式恐怕一时无法改变,广东当前正在推进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带动粤东西北强县强镇崛起。

同时,广东布局建设" 飞地经济 ",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产业飞地,同时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 " 反向飞地 ",通过财政、产业双转移带动区域发展。

一旦粤东西北强大起来,广东的省域经济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