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在极值之下寻找“安全岛”?

  • 文学
  • 2025-01-24 18:28:07
  • 11

未雨绸缪。

应急管理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显示,2024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紧急转移安置364.5万人次,倒塌房屋6.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08.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

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干旱、地震、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未来,如何在极值之下寻找“安全岛”?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气象、水利、地质灾害领域的专家,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024年10月31日,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发生洪涝灾害。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与城市相比,更脆弱的地方在乡村

1月15日,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在发布会上介绍说,2024年全国降水总体偏多,洪涝和地质灾害多发。局地降雨持续时间长、落区重叠,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偏多,秋台风严重影响华南、华东地区。“摩羯”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强对流天气频发,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年初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湖北湖南造成重大影响。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城市因为是人口和财富集中的地区,一旦遭受灾害,损失量会非常大,甚至由于建筑的设计不合理或用材质量有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灾害。

“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的防范确实存在脆弱的地方,是需要关注的,但从抗御灾害能力角度,更脆弱的地方还是在乡村。”许小峰说。

他认为,在乡村,特别是山区,极端暴雨出现后,易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适应进程,农村的自然环境条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就像今年我们去湖南资兴走访的时候,村民讲当地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极端的暴雨,以前即便下暴雨也不至于发生这么大的灾情。但2024年的极端暴雨致灾就超出以前的认知了,打破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平衡,这种极端的暴雨超出了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造成了异常的破坏性,造成当地房屋被吹塌、冲走,也造成了人员的死亡和失踪。这种事情明显比以前要严重得多。

在这种背景下,许小峰认为,一方面从气象服务的角度来讲,今后要加强极端事件或者中小尺度的气象监测预警,要提高对这类事件的认识和气象监测预警能力,特别要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的针对性,使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脆弱地带的人能尽可能提前获取到这些信息。

另一方面,在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后,要有效地组织应对,要有应急方案和具体的措施。这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因为气象只能提供信息服务,但怎样采取措施应对,如组织危险地区的人口转移,这需要有应急部门或地方政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瞬间突发的灾害实际上是很难防的,也就是说可能我们任何措施采取了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如果评估发现这种灾害发生的概率确实很大,我认为应该对生活在这类高风险区的人进行搬迁,不能总是在风险过大的地区继续生存了。”许小峰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具备条件、可以通过对这些移民的人员提供一些资金支持或补偿,帮助他们到更安全的地方生存和发展。但是采取这种措施会引起一些更广泛的问题,比如说老百姓的心理是不是能接受,是不是愿意离开故土,是不是愿意到陌生的环境去生活,另外还涉及财产的补偿和配套政策是否完善等问题,这些就需要政府部门更全面更系统地做一些评估。

许小峰还提到,自然资源部门曾对全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过评估,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需要对这些隐患点进行更完整更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因为在不同气候背景下,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也会不同,这需要进行持续跟踪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大,即便在一些长期没有受灾的农村地区,生存风险也会加大,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长远、全面、系统性的应对方案,统筹考虑。

山区脆弱地带,夹缝中寻找“安全岛”

山洪地质灾害需要被关注。

“虽说在脆弱地带灾害防御是比较难的,但仍有一些办法能够减少灾情的发生。”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安全评价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谭建民表示,地质灾害本身具有复杂性、随机性、滞后性、难以预见性等特点,预测地质灾害何时发生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雨量、雨情的不确定性就会影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精准度,预警模型仍需持续完善,预警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另外,还要注重重建村庄巡灾网络,修编防御方案,“对于特殊脆弱地带,应开展精细化地质灾害调查,划定中高风险区,将来好按照风险区管理,跟常规单点的地质灾害防御方案不能一样。”谭建民说。

谭建民同时指出,目前在山区城镇、村庄建房切坡较为普遍,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加强正确引导。

有关地质灾害的整治,谭建民建议采用自然修复、风险区设防、重点隐患点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域综合整治,不能单一考虑。

就地质灾害受损地的灾后重建,谭建民提出,要跟源头管控相结合。在灾后安置选址方面,建议选择相对集中安置,发挥地质领域专业力量,在夹缝中寻找“安全岛”。有些地方,比如山脊前缘的缓坡区、河流凸岸阶地后缘、两冲沟之间的低山缓坡地带等都可以优先考虑作为灾后重建的选址,或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建设点,这些地方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事先要做好风险评估。在重建中,要加强切坡诱发的地质灾害风险点的源头管控。

山区沟道经济社会活动需重新审视和评估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正高级工程师孙东亚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与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相比,我国山洪沟道的防洪治理以及山洪沟道的社会管理还是偏弱的。

他指出,当前山区防洪最大的薄弱点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包括涉河建筑物、乡村房屋建设、道路、桥梁,这些工程往往对防洪安全问题考虑不足。今后的山区开发建设规划设计需要按照给洪水以空间的理念,要尽可能保留自然沟道的行洪能力,特别是要强化跨沟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管理,最大程度减少对山洪沟道行洪能力的影响,并确保自身的防洪安全。

这需要加强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同时也要加强社会管理。要基于洪水风险管理的思路,给河流以空间,要限制无序挤占河道的开发建设行为。农村的房屋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要按照防洪减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要提高房屋结构的防洪韧性,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防御所有的洪水,但我们可以在一定的防洪能力下,确保发生洪水后房屋不倒塌、不伤人,这些对防洪减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背景下是否需要尽快去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些问题?

孙东亚认为确有必要,因为很多灾害事件是发生在已经建设完成的跨沟道路桥涵和沟道附近的。在一些情况下,一旦沟道行洪因为这些建筑物受阻,或者山洪泥石流中的砾石、树木杂物堵塞道路桥涵以后,洪水的行进通道就会发生改变,洪水有可能改道进村,洪水位抬高,造成人员伤亡。

“这就需要在下一步的监测预报预警中加强隐患排查,在洪水高发期,特别是强降雨期,就需要有人进行巡查,事先做好预案,一旦发生这种道路堵塞桥涵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通,及时组织人员转移避险,防止险情的进一步扩大。”孙东亚说。

有话要说...